聊聊思维导图
我应该是还在上学的时候知道了思维导图这种概念,也曾想着好好的研究一下,用来辅助学习。但是我的脑子不适合这种方式,每次盯着小屏幕,想像着要移动很多地方,或者缩小版面,才能看清导图里的内容,我就想放弃。长期以来,我做的思维导图,更不如说是图示,多不超过4个节点,用来放在笔记里,幅面很小,即使手机浏览也能一目了然。
我并不热衷于做复杂的思维导图的原因,大概有以下几点。
1、更像个PPT,而不是Word
试问,写PPT的人,一般是为谁写的。肯定不是自己。写PPT的,要么是老师授业,要么是给看PPT的人看,写PPT的人应该不会日后常常抱着PPT进行复习吧。不过,还真有。因为不会使用PPT的人做的PPT,是直接把文档的文字复制到PPT里,然后缩小字号,演讲的时候照着读。这种PPT自然可以用来考前复习,因为只是把文档放进了PPT格式的文件里。
PPT真正能发挥的作用,应该是提炼精髓,把关键字或图表放在页面内,配合演讲者的讲述,听者首先能看到内容的主旨,进而听到具体内容。
思维导图也不是Word,只是提炼精髓的另一种工具。比如一本书的思维导图,最大的价值是做好后分享给其它读这本书的书友,或者自己复习的时候使用,而很多人就陷入了,我看了这本书的导图=我读过了。
2、并不能方便的阅读
这可能是电子版的通病。思维导图的概念刚提出的时候,是在纸上作为大脑的延伸,可以画在很多张纸上,然后铺开在地上。但是电脑的屏幕并不算很大,导图缩小虽然方便,却也增加了查阅的难度。有时打开一个别人做的很漂亮的导图,屏幕上只能显示一小部分内容。如果想顺着导图找具体内容,只能不停的滑动屏幕。如果别人分享的导图已经转成了图片,则更是噩梦,首先就可能是图片模糊,如果图片够清楚,内容又很多,那又得拖动屏幕才能看完整内容。
更何况大多数人开始在手机上消费内容。
后来我发现了一种叫竖版思维导图的东西,其实就是适配手机屏幕的一种排版方式。不同于传统的思维导图里的很多留白,竖版的思维导图更紧凑,一屏之内的内容也更多,更适合线性的读下去。
3、背负了一些恶名
我一直不屑于知识付费,看过介绍知识付费的文章,无非就是嚼过的渣吐出来给别人嚼。其中很多付费就喜欢通过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,很多人就由此产生前文所说:看过导图=书读完了。真正用心做的导图当然算是精品,可你把大小标题做成节点又算啥。
本来是个好东西,可惜有点污名化了。本来是辅助学习的思考工具,却被当成了学习的唯一工具。
希望未来能改进的功能
幕布就不错,如果不在乎不能保存本地,必须上传云端,应该是个不错的工具。我喜欢那种通过字符直接控制节点的功能,很geek。好像市面上也出了不少这种类型的工具,只是不知道本地保存和生成图片的工作流是否优雅。
商业的思维导图能提供直接书写的竖版模板,而不需要自己微调。我自己用的MindMaster尝试过确实可以,但调整起来还是很麻烦。